先父李善祥抗日二三事


  1937年中秋节那天下午,游戈在镇海口外的日寇炮舰又向港口猛轰,坚守在阵地的守军2人当场牺牲,8人重伤。小港战地救护队的年轻队员听到炮声,冒着敌人炮火飞快奔向出事地点,包扎好伤员的伤口,将伤员抬上担架,立即快步抬回小港救护队队部抢救。在年轻的队员中间穿梭般忙碌着的一位年已花甲的老人,他就是队长、我的父亲李善祥。这支年轻的战地救护队是他倡议组织起来的。小港地处镇海口,是前哨阵地。自抗战开始后,日寇的炮舰已多次炮轰骚扰,守军缺医小药,居民不得安宁。父亲捐献一笔钱,聘请医生、购买药品和医疗器材。动员从上海回乡的避难青年职工和失学学生参加战地救护队,这是抗日救国的实际行动。我们兄妹几人在父亲的影响下,也都参加了战地救护队。


  救护队的医疗室平时还为附近民众送医送药。1937年至1939年,宁波地区霍乱流行,救护队就免费给周围乡民打预防针。


  我父亲利用本族的祠堂、庄屋,办起了难民收容所、安排那些受战争创伤而生活无着的从各地涌来的难民,帮助他们度过艰难的日子。又与好友、老同盟会会员、小港镇镇长唐爱陆老人一道办起了难童教养所,使在战火中失去亲人的儿童,重新获得人间的温暖。这些机构所需资金大都是父亲捐献的。


  父亲祖籍在镇海小港镇港口村(今北仑区),1880年出生于北京。16岁随祖父返原籍奔祖母丧。19岁去上海李氏慎余钱庄当学徒, 不久染上恶习,思逸恶劳,23岁辞职回乡。在家读了祖父秘藏的史书和新学书籍,思想受到震动,决心戒了鸦片,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并到宁波益智学校旁听中学数理化课程。


  父亲受到新学启示,白觉反对封建习俗,提倡男女平等,创办务实女子两等(含初等、高等两级)学校。后又接受孙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思想。1911年秋参加镇海县辛亥护命光复活动。由于工作中秉公处事,经民议会公排为镇海第一任民政长(即今县长)。第二年,他痛恶官场中争权夺利的腐败风气,认为要强国富民,只有走"实业救国"、"农业救国"、"教育救国"之路。他毅然辞去民政长,千里迢迢到关外锦县东荒,在天一垦务公司任职。1915年他发起组织锦县东荒恒康农场,为东北第一个机械化农场。接着利用东北丰富的大豆,聘请绍兴酿造师杨迪生试制南方式酱油成功,投资开办万生酱园作坊,产品极受当地居民欢迎。由于业务关系,父亲经常往来于南满铁路线上。在熊岳站上,看到日本人果园生产的苹果,萌生一个念头:日本人能在中国土地上用中国劳力种植苹果,又以高价卖给中国人。为什么中国人自己不办果园,去和日本人抗争,低制日本人的经济掠夺?他经过参观和调查研究,初步掌握了苹果树的栽培知识。1923年在锦州庙沟购置土地,招聘果树园艺专家,建立"生生果树股份公司",这是辽西第一家中国人办的大规模苹果园。同时,他还鼓励别人也办果园,无偿传授栽培技术。因为父亲觉得人多力量大,只有大家联合起来,才可与日本人竞争。


  2O年代末,南方大革命风暴冲进了闭塞的辽西。时值恒康农场解散,手头搁有一笔资金。怎样使用这笔资金?父亲早有成算,他对我们说:"我不要汽车、洋房,而要为社会做点事情。"于是,在1928 年办起了"耕余学院",设小学、工读和研究三部,实践自己"教育救国"的思想。小学生为果园职工子弟及附近的孩子,完全免费;工读生半天学习,半天果园劳动实习;研究部专门研究果树园艺。教师是一流的,有来自北平燕京大学、南京金陵大学的毕业生。自学院开办以后,父亲脱下长衫,穿上了母亲裁制的有4个大口袋的短装。口袋可装修剪果树的工具,便于劳动,他自称为"善祥装"。


  正当逐步实现美好愿望时,日本帝国主义的炮火毁灭了和平生活。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耕余"师生纷纷南逃避难,学院停办。父亲本来也可以南归,只因为1930年锦州水灾,农田籽粒无收,他为了解救灾民,将"耕余学院"准备基金捐于救灾外,还问上海金融界朋友商借2O万元,贷给有偿还能力的灾户。这笔钱一时难以收回,而上海方面急于催讨,他只好暂时留锦州料理债务。直到1937年收回债款,才设法逃出虎口,南返上海。


  不久,"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接着"八一三"淞沪抗战又起。当时父亲和我们全家住在上海南市(华界),周围居民纷纷避入租界。父亲不愿托庇外国人,决心回家乡参加抗日斗争,便只身返回镇海小港故乡。随后通知我们也回故居小港。离沪不久,我们在上海的房屋财物被洗劫一空。父亲知道后只是淡淡地自语:"国破家何用?"鼓励我们子女和家乡青年积极投身抗日活动,他对我说:"现在日本要灭亡我国,我们不愿当亡国奴,就要人人参加抗日救亡,支援前方战士奋勇杀敌。"


  在家乡,父亲不辞年老,日夜为抗日奔忙,他出钱组织战地救护队,自任队长;支持我出任小港镇抗日救亡宣传队长,捐助活动经费(因为该宣传队除在小港、青峙宣传外,还要远到堇东的东钱湖陶公山一带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需要一笔不小的活动费用)。


  1937年底,父亲动员有志进步青年奔赴抗日前线。次年初,我去大后方大学念书。父亲设宴欢送原宣传队中10余名前年(包括我的弟弟和2个妹妹),投奔新四军,勉励大家奋勇上前,英勇杀敌,并赠给可人一包零用钱。后来这些年轻人大部走上革命道路。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消息传来,父亲怒不可遏,痛斥国民党顽固派不打日本份子,反而打自己同胞,难道还有一点爱国心吗?4月18日,日本侵略军又大规模侵略镇海,接着宁波沦陷。父亲不愿做顺民,便辗转逃难到昆明、重庆等地,在浙赣边区沿途,还出资设难民收容所多处。经过上饶时,又冒险只身独闯上饶集中营,佯称为远房伯父,探望在"皖南事变"中被俘的三妹采芝,向受难者转达解放区亲人消息,暗示可以投奔的地点,增强其坚持斗争的信念。


  抗战胜利后,父亲应邀从上海出发,到解放区参观访问。受到苏皖边区人民政府主席李一氓、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的热们接待,亲眼看到共产党的政策措施、严明的纪律、艰苦朴素的作风,认为这是自己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现实。所以回到劫后的锦州生生果园后,凭借自己的声望和实业家身份,积极支援共产党开展地下活动。1948年1O月,锦州解放,父亲虽年近古稀,但看到祖国新生在即,犹充满一股朝气。他将毕生经营的果园、学院、庙沟的建筑、财产等无偿奉献给国家。1950年被选为锦州市第一届人大代表,1951年被选为辽西省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委员,1959年在上海病逝,享年79岁。

作者 李祖平,李善祥之子。"八一三"淞沪抗战起,返镇海小港,任小港镇抗日救亡宣传队队长。后就学西南联大。建国后,曾任轻工业部上海轻工业设计院副院长等职。已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