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志士
--摘《锦州文史资料》第六辑
李善祥的家世
善祥先生家,世居浙江省镇海县港口村。祖父兄弟二人,以经营海上南北运输而发家, 李氏家族当时在镇海、宁波等地,是堪称巨富的一大望族。父辈兄弟三人,父居次。父亲李涛(字濂水),科举中考取进士,在北平清政府户部供职。后因愤恨清廷歧视汉人,而借故奔母丧不复出仕。善祥先生有母三人,共生兄弟七人,其为第五,在族兄弟中排行第六,故乡人多称其为"六先生"。他有妻三人,马氏早年,生有一女,适上海商人俞开龄;次邱氏,生二子一女。长子光言(祖平),一九三八年进西南联大化学系,并毕业于该校,建国后曾任上海国营益民皮革二厂厂长等职。次子志尤(祖宁),一九三八年参加新四军,建国后曾在沈阳卫戌司令部等处供职。次女幼兰,一九三八年参加新四军,曾在华东海军司令部任职;现在北京,是国防部长张爱萍的爱人;三徐氏,生四女。三女李锦,一九三八年参加新四军,被捕后于集中营暴动再次被捕,后经王良仲解救转入三五支队。四女黎艺,一九四二年参加三五支队被捕,抗战胜利后得释,转入三野,建国后曾在南京军区政治部工作 五女采莲(李薇),现在绥中前所果树农场离休干部,是前所果树农场已离休农艺师刘正昌的爱人。六女采玲,建国后,曾在上海华东海军卫生部 学习、任职。
为国富民强勇于开拓实业
南京政府成立后,革命党官员内部开始了争权夺势,善祥深恶这种官场的腐败作风,又看到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下及国内封建势力统治下,民不聊生的苦难情景,他于傍惶之中,自认为要想达到国富民强的革命目的,只有实行"实业救国"、"农业救国"和"教育救国"。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一九一二年他辞去了镇海县民政长的官职,抛弃了家乡的全部房产地产,远离故乡,千里迢迢来到了当时还很荒凉的辽宁省锦县的东荒(今锦县建业乡境内),应聘到其堂兄李厚佑办的"天一垦务公司"(系股份有限性质)任职,从事开浚马厂鲍鱼沟的通海工程,解决排涝问题(因种种条件窒碍,于一九二八年完工)。
一九一五年,天一垦务公司为偿还债务,将部分土地抵押给上海某钱庄。而该钱庄系善祥先生之兄李泳棠主持,李泳棠在上海经商,既不能来锦管理,又无意经营土地,于是又请善祥先生在锦县东荒组建恒康农场。于是善祥先生开始研究科学务农,从事改良碱荒的农垦事业,并继续开通鲍鱼沟入海工程。
恒康农场设有窝铺三处:育新、凌河、连三台(在今建业乡九间房东南不远处)。共有农工三,四百人,有大车四十多台,开荒种地四万多亩。初步采用了科学技术进行经营管理,使用新式农具(美制马拉犁)耕种。主要种植高梁、玉米,其次有豆类、谷子、粳子等。所生产的粮食,大部分运往西海口卖给各大粮栈供出口,其余的自用。开始用汽车运输,用德国产的西门子发电机发电照明。还办了烧锅、粉坊、砖厂等。一九一七年在育新窝铺那里,修建门房小楼(两层)一座,建成院套。还开辟一条街,设有商号,其中有杂货铺、当铺、油坊等,命名该处为育新街,即现在的育新村。
恒康农场是锦州地区以至全东北第一家以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农场,这种农场式的经营方式在当时落后的小农经济时代是一个创举。后因善祥先生去锦州办"万生酱园"和"生生果园",先后将大部分土地卖掉或出租,于一九二八年农场结束,尚留一小部分土地自家经营。
一九二一年,
一九二三年善祥先生先后集资银币三十万元(自占股份四分之三),在锦州城南锦县松山区庙沟创办了生生果树股份有限公司,即生生果园。当时日本人在大连、熊岳一带种植从欧美引进的苹果树,获利很大。善祥先生常说:"为什么要让日本人把钱赚走?中国人自己也可以办果园。我办果园不只是为了赚钱,而是要与南满的日本人抗争,抵制他们的经济侵略。"
庙沟在锦州城南的山区,本是一片荒山秃岭,善祥先生在此开山种树创办了果园。果园拥有土地(含山林、荒坡)二千亩,职工八、九十人(到解放前已达百余人)。主要种植苹果,其次还有梨、桃、葡萄等,共有各种果树一万二千余株。他从外地聘请来高级农艺师宋香远、刘雄飞等人,指导果树枝术。从大连、熊岳以及日本、美国引进优良品种。所生产的红元帅、国光苹果,玫瑰香葡萄等,在当时是稀有的优良品种,年产果约二、三百万斤。各种果品色美味香甜,占据当时的锦州鲜果市场,各经营鲜果的店铺商贾争相抢购。 随着果园的创建,善祥先生在这里兴建了各种建筑和设施。北山坡是果园的场址、职工宿舍和家属住宅;西坡建有"二乐堂"职工宿舍(二乐,取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意);南坡是耕余学院校址和教工宿舍。从此在这荒山秃岭上,出现了新的建筑群。他又从各地聘请来农艺师、教师以及得力的管理人员,一时间各方面人才济济。昔日的荒芜冷落的庙沟,从此进入欣欣向荣的兴盛时期。每当春季满山遍野果花盛开和秋季果实累累的时节,参观者和游人络绎不绝,被称之为"桃花园"。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占东北,这里也和其他民族工业一样遭到摧残。学校被迫解散,师生职工相继南逃,果园奄奄一息。善祥先生因债务十一九三〇年秋锦州受水灾,他在一九三一年春通过上海友人向交通银行借款银元二十万元,贷给有偿还能力的灾民)所累无法逃避,他一人亲自带领尚留下来的小数耕余学生,日间劳动,夜晚灯下教读。一九三二年突遭绑架,经伪军救出后,善祥先生忍痛丢下这亲手经营多年的果园率眷归沪,但上项债款责难辞却。复又返锦。此时日本人迫任他为伪锦州省农会会长,他坚决辞受而遭到软禁。到一九三七年债款收回,设计得脱虎穴返回上海。将其果园委托曹霄奋(经理)、兰景惠(付经理)代为经营。直到日寇投降后,他于一九四六年又重返果园整顿旧业。一九四八年锦州解放后,他将果园以及所有建设全部献给政府,成为国营的辽西省第一果园,善祥先生被聘请为顾问。
致力于平民教育培养科技人才
善祥先生自青年时代开始,先后阅读了一些进步书籍,深有所感。他认为我国民众文化科学落后,必须提倡"教育救国",于是他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他于一九〇六年在家乡港口村时,就首倡创办了务实女子两等学校,让家乡的孩子们都有求学的机会。他自己亲自讲课不取报酬,还要捐钱给学校。在生生果园初建时,为使职工子女和附近村屯贫苦儿童将来能成为有用之才,他先办了耕余小学。特聘当时教学质量较高的锦州铁路扶轮小学的校长张景苏和扶轮小学教员多人,分别任耕余小学的校长和教员。这在当时十分贫穷的庙沟,是很使人敬慕的。
一九二八年,善祥先生到南京参观了
工读班的学员是善祥先生由上海、北平等地招收来的贫苦学生(有的是无家可归的孤儿)共三、四十名。大的二十岁,小的仅十几岁,全是男生。学校供给衣食住和少量的零花钱,半日学习,半日在果园实习劳动。研究班的学员是从全国各地招考来的学生,共二十余名,专门研究果树园艺,毕业后,具有大专程度。学校专聘了燕京大学毕业、在果园任技师的刘雄飞兼任教师,专职教师有燕京大学毕业的吴英华、金陵大学毕业的张茂恩等人。这些学生毕业后,既有园艺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是发展农果园艺的有用科技人才。一九三一年善祥先生亲自带领学生去大连、熊岳等地参观学习苹果栽培,适遇"九.一八"事变,交通阻断,他只好带学生绕道天津返锦。由于时局动乱,师生纷纷南逃避难,耕余学院由此停办。善祥先生将留下来的学生安排在自己的家中,同子女同吃同住同学习。他日间带领他们到园里劳动,授给修剪果树知识,夜间灯下亲自教授中学课程。他表示:我要坚持最后一课(法国《最后一课》一文)。这些学生称善祥先生为老师,称其夫人为师娘。师娘无论冬夏每天清晨为他们敲起床钟。她学会用缝纫机为学生缝制四季服装,照顾他们的生活如同自己的子女。后来这些学生大多数成为农艺师,解放后成为各地果园的领导或骨干,有的参加新四军,成为党的干部。
毁家纡难抗日救国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全国笼罩着战争乌云。
后援会下设宣传、救护和担架三个队,宣传队队长是善祥先生的长子李祖平,队员有小港男女青年学生二十多人。他们在街头宣讲,进行抗日宣传。演出"放下你的鞭子" 等活报剧,教唱革命歌曲,还深入乡间文艺演出,唤起民众抗日的觉醒。善祥先生出资捐助了救护队,并亲任队长。救护队和担架队共有队员六十多人。购买了下少药品和医疗器材以及担架等,聘请了有水平的医生承担医疗任务和培训救护队员。救护队和担架队曾抢救遭敌机轰炸和炮击受伤的军民,平时还为附近平民送医送药。他还利用本族的饲堂、庄屋办了难民收容所,安排生活无着的难民,供给粥饭,使他们得以度过那最艰难的战争岁月。
一九三七年底,善祥先生鼓励自己的子女和小港的青年十余人去前线抗日。出发前他招待会餐,鼓励大家艰苦奋斗英雄抗日,并赠送每人一包零用钱。以后其中一部分青年(包括他的三个子女)投奔了中国共产党所须导的新四军。
一九四一年,日寇进占镇海县,善祥先生不做"顺民",逃难至昆明、重庆等地。并出资在沿途设立了难民收容站。一九四四年日寇进攻湘桂等地,善祥又从湘南衡阳逃难到粤赣闽等省,行程千余里。在逃难途中他写有《李善祥粤赣闽流亡日记》,文中详记了他一路目睹的日寇野蛮屠杀、国民党军队狼狈败退和黎民百姓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情景,表达了他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及对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腐败无能的愤慨。直到一九四五年日寇投降,他才欣然回到镇海与家人团聚,此时他已六十五岁。
拥护共产党支援社会主义建设
一九三八年,善祥先生有幸读到了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他被书中对抗战必胜的精辟论述所折服,常在深夜油灯下反复阅读,并读给老夫人和亲友们听。他十分佩服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主张,曾把毛泽东著的《实践论》用工整的小楷全部抄录下来。他深感到真正能救中国的是中国共产党。每当子女和当地青年从新四军来信报道军中战斗生活,他都感到无比欣慰,常常情不自禁地向周围邻友朗读。当他得知"皖南事变" 的消息后,怒不可遏,在镇上当众怒斥国民党反动派是民族的败类。后来他在逃难到大后方时,冒险到上饶集中营,伪称是远房的伯父探望了他的在"皖南事变" 中被关禁的三女儿采兰 在敌人的监视下,巧妙地传达了解放区亲人们的消息,并暗示某些可以投奔的地址,鼓励其坚持斗争信念。在此期间,善祥先生的
善祥先生常常问道:那么多青年向住共产党,共产党到底用的是什么方法?百闻不如一见。一九四六年初春,他决定和由 "双十协定"从集中营释放出狱的四女儿采荷同志去苏北解放区,要亲自了解共产党的施政情况。在华中解放区他受到党政军负责人陈毅军长和李一氓、张爱萍等同志的热忱接待。他亲眼看到下共产党为国为民的政策措施,严明的纪律,艰苦朴素的作风,心里十分满意,认为这正是自己多年来所寻求的现实。从解放区绕道回到劫后余生的锦州生生果园后,重整旧业,并利用他在锦州上层的声望如资本家的身份,进一步支援了党的事业。他的果园成为锦州地下党活动的秘密据点,地下党员进到果园当职员,他们在果园印制宣传品,秘密带到城里去散发,在果园还发展了党的组织。
果园所在地的庙沟,是锦州城南外围的制高点,山上筑有国民党军的大碉堡,并驻有国民党军一个营,营部就设在善祥先生的家中。辽沈战役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关部门派人到锦州侦察国民党军的布防情况.通过善祥之子给善祥先生一封密信。请他协助,他热情地接待了来者,并给予掩护,让侦察人员住在他家,声称这是他的来此经商的外甥,外人毫不怀疑。
一九四八年十月锦州解放了,善祥先生欢欣鼓舞地迎接了解放大军的到来。他感到自己已年近古稀,儿女都已是党的干部,决定将毕生心血经营的果园、学校以及在庙沟所有的建设财产全部献给人民政府。他在
公正善良勤俭奋进的一生
善祥先生出身富贵豪门,但他一生把全部家产用在发展实业和教育事业上,用在抗日救国上。他自己和家人穿着国货。粗衣淡饭,生活朴实节俭。他非常厌恶在家庭中摆阔气,讲排场。他
他为人好善,同情和扶持贫弱。一九三〇年(民国十九年)秋,锦县地区遭受大水灾,灾民流离失所,生活无着。他一方面通过上海友人间交通银行借银元二十万元,贷给有偿还能力的灾民,另一方面拿出耕余学院的基金数万元救济贫苦农民。一九四〇年浙东闹饥荒,需要地主们开仓济粮。当时宁波行政专员俞济民束手无策,后来采纳了请李善祥主持才能公正的建议,于是他专程拜访善祥先生,行以九十度的鞠躬礼,邀请善祥先生出马。善祥坐滑竿(当时当地的交通工具)亲自到地主家谈判,有的地主想逃避开仓,送重礼在滑竿上,善祥先生把那些礼物统统叫抬滑竿的受苦人拿去吃用,而开仓照行不误。他和唐爱陆两人这种仗义勇为的正直为人,有些人认为是"傻"而他则认为"为人处事要光明磊落是非分明才是"。
善祥先生只读过私垫,没有进过高等学校,但他知识渊博兴趣广泛,这全靠他勤奋攻读勇于尝试。到锦数年以后,他已是经管农业、果艺的内行。能把有关土、肥、水、防治病虫害等科学原理用于实践;果园、学校等处建筑,是他亲自设计图样,亲自察看施工的,学校解散后,为不使部分学生荒废学业,他亲自担负起给学生授课的任务。对代数、几何、物理、化学以及古典文学等课程都认真讲授,对于自己还弄不太明白的问题,就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学生们一起钻研。总之,善祥先生的思想是开阔的,他的一生是公正善良的一生,是勤俭奋进的一生,是爱国爱民的一生。
凡是为人民做过好事的人,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一九四九年九月李善祥被聘为锦州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特邀代表。一九五一年六月被聘为辽西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委员。
一九五〇年善祥先生七十一岁时,他在写自传中表示:他把经营一生的产业献给国家,使他的事业得到了最理想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子女和同乡青年为党工作,得到党的信任。这是他"平生之大快事也"。他仍壮志不己的心情,希望能继续为党的事业尽力,但他也感到自己年老体衰不复胜任而悲矣!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
李光言、李志光、李锦、李幼兰、张爱萍、刘正昌等人提供资料,黄文德、李振满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