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当我们在宁波寻找能够有力凸显宁波商帮力量的家族样本时,宁波大学宁波帮研究所所长戴光中向我们推荐了小港李也亭及其李氏家族,而他也正着手对这个百年家族进行研究。
从清末民初直到抗战前后,在上海,只要一提起宁波小港李家几乎妇孺皆知。然而在探究李氏家族的发展轨迹过程中,耐人寻味的是,百年后当年以经商而声名鹊起的李氏后代在中国商界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现在转投学术界的李氏家族后人同样取得了非凡成就。
自上海开埠160多年以来,“宁波帮”在这个海派城市演绎了太多的商业传奇。小港李家的百年商业路演无疑是其中最为生动的样本,其博采众长,突破常规之势,无不洋溢出近代“宁波帮”在“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的不断觉醒以及坚忍个性。
李氏家族第四代的中坚力量
李也亭华丽转身
探究李氏家族的发展脉络,必须从李也亭说起。
李也亭,1807年生于镇海小港。1822年,15岁的李也亭从家乡镇海小港来到上海,在南市油码头曹德大糟坊兼酒店当学徒。
斯时,上海的沙船业业已兴盛。南码头为沙船停泊之地,每遇风大浪高沙船不宜出海之时,糟坊老板就令李也亭送酒到沙船上。随后,机灵的李也亭深为一船老大赏识,并于19岁时跳槽至沙船业。
沙船业在当时本为高危行业。随时都有可能遇上风浪而触礁,或碰上海盗。如运气好,来回南北洋几趟,便可获较高利润。当时的沙船船工工资极低,所以被允许附带货物出洋。李也亭到沙船工作,开始便带少量货物附船而行。
几趟之后,积有余资后的李也亭随即投资沙船业。随后,李拥有了10余艘沙船的久大沙船号往来南北洋,每船值银数万两,接着又购进了沿黄浦江的一个码头,改名为久大码头。
此时李已腰缠万贯,成为上海滩上殷实富户。
华丽转身的李也亭,在成为上海沙船业的巨擘后再度将目光投向金融和地产行业。并与人合伙,先后开设慎余、崇余、立余三家钱庄。
而李也亭兄长李弼安则留居镇海,称乾房;李也亭则称坤房,其家小仍住镇沟,由弼安经管家用。
1868年,61岁的李也亭去世。李将产业交付跟随多年的侄子李听涛,并留言后世“不论子侄,只以能者为劳……”并将所有财产一分为二,半归其兄。已设的三家钱庄,崇余归乾房,慎余归坤房,立余为共有。
此时李家在上海的商业路演与当时的其他“宁波帮”家族颇多相似。即在有一定积累后,均以钱业致富,尔后大举向新兴工商业进军。同时作为一个家族财团,李家传承家族事业的一个特点也与众不同,即往往在侄辈中选择贤者而不一定由儿孙继承家业,同时也在亲戚、同乡中提拔后起之秀而不计其出身如何。这些不成文的规定也有力地保障了家族事业的兴旺发达。
长袖善舞上海滩
很长一个时期,李氏家族在金融业和房产业频频出手。
在李听涛之后,其乾房的侄子李咏裳作为第三代代表出任久大沙船号经理。这一代除了保留祖传的三家钱庄外,他们又新开了-些钱庄。
1905年,李咏裳投资开设会余钱庄。此时,坤房李也亭的孙子李屑清、李如山也在钱业上有所发展。1903年,屑清开设同余钱庄。1906年,李如山开设崙余钱庄。李家还在家乡镇海开设众多钱庄。这些钱庄的资本约每庄2万两,存款每庄最高时不超100万两。
随后,李咏裳自1919年起又先后投资三家钱庄。渭源钱庄、敦余钱庄和恒撰钱庄。恒撰钱庄由李咏裳的表侄俞佐庭任经理。俞因李的提拔,由学徒升为经理。李让俞佐庭主持这家钱庄,致力于融通沪甬间的资金余缺,影响颇大。
其后,李咏裳又投资银行,并曾任四川银行董事长。曾有人评价李咏裳是“李氏的实力派,作风稳健,虽经风浪而稳如泰山,调度家人子侄,说者谓有大将风度”。
除了发力金融业外,李家将战略眼光投射到上海地产业,并展开大规模投资。
李咏裳和李屑清、李如山等人先后组建天丰、地丰、元丰、黄丰四家地产公司大量收购地产。李家在上海的房地产之多,以至由他们自辟马路来发展。如现今的乌鲁木齐北路,即由地丰公司所筑,当时名为“地丰路”;现在的陕西北路由黄丰公司所筑,原以坤房堂名命名的“李涌清堂路”。
进入新的发展期
此后,在上海滩长袖善舞的李家继续将眼光投射到垦殖、轮船、绢丝、保险等行业,李家进入新的发展期。
李家第三代的李云书还于1905年投资了上海大达轮船公司。此公司为张謇、汤寿潜和许鼎霖在上海所组建。这是中国私人资本在沪创办的第一家轮船公司。与李云书一起投资于这个公司的还有奉化人朱志尧。
至第四、五代,李家的产业发展开始进一步拓展。
李氏第四代人物,李祖韩、李祖范等人也是当时商界颇有影响的人物。李祖韩是李也亭曾孙。曾任美商中国营业公司买办多年,又曾任其表兄弟方液仙所创办的中闰化学工业社董事长。
李祖范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曾任中国化学工业社经理,以西方的经营管理方法引人中化社。此外,李祖范自己还创办华元化工厂,由其侄李名岳为经理。
李咏裳的儿子祖华、祖恒、祖泰则转向经营工业,开办新华薄荷厂,由李祖泰主持其业务,所产白熊牌薄荷脑问世后,日货遂告绝迹。
李家的高端转型
民国以后,李家开始逐步淡出商界。是时,深刻的民族危机催生“实业救国”浪潮。领风气之先的李家后人纷纷前往欧美、日本诸国求学。
这其中,李也亭独子李梅堂夫人张氏的作用居功至伟。从乡下走出来的张氏有着不凡的见识,曾出资10万银两办学。据称,那一时期同在柏林大学读书的就有4位李家兄弟。
毕业于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系的李祖恩在众多李家留学兄弟中最早出名,素有“小财神”之称。归国不久,便被盛宣怀委以重任,相继担任邮传部主事、财政部库藏司司长和印刷局局长、币制局主事。
此外,李家第四代也有多人涉足艺术领域。
李祖贤,毕业于美国伦赛利工程学院,归国后创办六合工程公司,名闻国内建筑界的上海江海关大楼、上海图书馆、南京故宫博物馆、中央研究院以及武汉大学图书馆等一批著名建筑物均出自“六合”之手。
李祖永,毕业于美国阿姆斯特丹大学,抗战胜利后去香港发展,投巨资创办永华影业公司。曾拍摄《清官秘史》等著名影片。其子李名仪,在美国建筑界素有“小贝聿铭”之称,其主持设计的华盛顿联邦司法大厦、纽约超高层建筑IBM大厦等著名建设奠定了在美国建筑界的实力地位。而与著名画家张大千情同兄妹的李秋君,其艺术成就也享誉当时画坛。
李名远的平静生活
现在,庞大的李氏家族后人大多生活在海外其他国家和地区。随之,戴光中教授设法协助我们联系上了居住上海的李家后人李名远。
71岁的李名远是宁波小港李氏家族乾房(李弼安分支)第四代。自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他就在上海某电力系统从事研究工作。10年前,李老退休后不久,又被上海一家电力单位聘为顾问。每天上午去该单位上半天班,然后下午回到家里看看学术方面的书籍。老伴也于10年前从教师岗位上退休,身体健康的老两口在上海过着平静的生活。
上世纪80年代,李名远先生的独女在上海读了两年统计学专业后只身赴美。随后在美国一家制药企业工作。现年42岁的女儿每隔一段时间就回上海看望二老。
低调的李老先生不愿过多提及自己的生活和家庭情况。在李名远先生的记忆中,曾经在上海滩叱咤风云的李氏家族在商界中似乎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现在庞大的李氏后代中,做生意已不多。相反,从事文化艺术和学术研究方面的则多出许多,有的还在相关领域具有相当威望。
去年3月6日,由美国总统布什在白宫颁发“国家艺术及人文奖章”给旅居美国的华裔艺术设计大师,同辈李名觉就是其中代表人物。据悉,该奖项是美国艺术家的最高荣誉,由美国总统授予那些对美国艺术创新及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人士。在美国“国家艺术及人文奖章”历史上仅有4位亚裔人士获奖。
1996年,李家80多位后人曾在宁波聚过一次,并在祖籍所在地设立了一块乾坤亭作为纪念。6年后的2004年10月,李家150位后人在上海集中后,从上海坐了三辆车直奔宁波,再次聚会。
此次参加聚会的有国际排联第一副主席兼亚洲排联主席,美籍著名建筑师李名信,美籍著名建筑师李名仪,美国国家实验室客座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李名复等人。
(本版图片据小港李氏家族网站。本文写作过程中曾参考戴光中、孙善根、李王咸、王遂今、江上行诸位学者的专题研究著作,特此表示感谢。)
(注:文中红色字为小港李氏网站更正之)

实力派李咏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