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亭记

李名信——1995年4月


  1991年9月,我在宁波大学教授建筑设计课程。一天下午课后,我在住房小憩,学校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张永祥先生意外来访。张兼职宁波经济建设促进协会副会长。随同来的还有从北京到此的李志光夫妇。李志光又名李祖宁,说来是我的叔辈,先父李祖永的堂弟。他夫人葛君容貌端庄漂亮,使我想起先母李吴紫君。我们彼此从未谋面, 但立刻就相处融洽。

  张永祥先生告诉我们,五六年前小港开发区即已同意划出一块地方给李氏家 族做一个纪念性的项目,因为小港是李氏的祖居地。当时,李家作了肯定的回应,然而迄今尚无具体行动。他邀请我去看看离宁大不远的小港开发区,特别是区内小浃江 边的沿江公园。他认为项目在那儿选址为佳。

  我表弟王礼立教授是宁波大学副校长。但因他当时正在法国作学术访问,所以由他夫人卢纳闲教授陪同我去小港开发区。经张先生事先安排,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舒宗达先生和公用事业局局长徐一德先生见了我;让我看了开发区的大型规划模型,留下深刻印象;他还告诉我相去不过几哩之遥就是扩建中的北伦港。北伦港有足以停靠巨型货轮的深水码头,将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沿海口岸之一。

  沿江花园实际上是一条细长如带的绿化地,贴着流人大海的小浃江一侧延伸。开发区把它开辟为公园,一端正在修建中国式园林,有几处亭子和鱼池。沿江临水铺设了一米宽的人行小径,巧妙之极。小径的另一边交替种植了柳树、棕榈和时令鲜花,美丽非常。江流平稳速滑。对岸环境天然,尚未开发。再过去,山峦层叠绵亘,一派美景。

  张先生对我说,李家在宁波是名门望族。我们的认同归根会使宁波感到骄傲。他还说,李姓子孙有许多现在散居世界各地,他们肯定对中国近来的经济发展感觉兴趣。因此,在这里建一个纪念性的项目很有意义。

  我当即感到张先生的建议很有建设性意义。我认为这是一种独特的关照,让李氏族人(特别是后世子孙)能有机会缅怀自己的过去,有一个表示“四海同根”独 特的标志。这个项目让我们大家能为光耀族门而汇集各自的努力与才智,并在过程中 使彼此更为亲密相知。

  真的,这既是一个我们表达乡恋之情的机会,也是借此为故乡振兴有所贡献 的机会。想到项目肯定会得到多数族人的支持(至少不会反对),于是,我向张先生 表示,我可以找一些长辈和积极者商量此事,看看他们的意思如何。为了利于达成一致 意见,我将先去纽约找堂兄李名觉和弟弟李名仪,说服他们携手为小浃江公园设计一座 雕塑或一座漂亮的亭子。当时65岁的名觉是闻名全美、当之无愧的舞台设计大师。55岁的名仪则是甚孚众望的建筑师,他设计的纽约市IBM总部大厦赢得了广泛的喝彩。我 告诉张先生,项目虽可能小一些,但由这二位国际驰名的艺术家来设计肯定将为小港 镇从全世界赢来荣誉、赞许和地位。张先生欢迎我的允诺。我这才发觉,这次现场的踏 看,竟然让我兴奋得不知不觉给自己加了担子。

  我认真地履行自己的承诺,立刻去办我答应了的事。从上海、北京、台湾、 香港和美国各地得到的初步反应令人鼓舞。碰巧,我妻子张元萝和我要暂离加利福尼 亚的家到意大利罗马去呆两年。她应IBM公司的派遣,到那里去培训一个软件设计的意 大利人员。而我就借这段时间休假,四处旅游,大量吸收罗马、佛罗伦斯、威尼斯等 地精美的建筑艺术。天赐良机,我得以灵活安排,有这么些自由去作份外的事。

  1991年12月,我来到纽约。弟弟名仪同意参加设计。我打电话同名觉商量。 名觉同我过去、现在一直关系密切。在纽约我们两人还是单身的一些岁月里,我们同 住一室。他结婚,还是我当的宾相和证人。果然,他乐意同我商讨。当我把小港开发 区建一个李家纪念性项目的意见告诉他,说了我在宁波大学教课的情况,介绍了那儿 学生们极好的学习态度和精神面貌之后,他非常高兴,热情地一口应承参与其事。第二天午后,名觉、名仪和我花了四个小时一道拟定了规划和日程。他俩是共同设计人,我负责总协调。我们也一致同意工作没有报酬,并且还要吸收家族中其他艺术家,特别是年轻的一代自愿来参加。

  宁波大学副校长王礼立教授对这个项目最热心和支持。他是靠外婆家陈李玉娥(我祖父李屑清最小的妹妹)一手扶养大的。因此他对李家特别亲。他大女儿王健在宁大学建筑。1991年后又继续到合肥念研究生。王教授和夫人卢教授两人对建筑设计很感兴趣。举家周末到小港为名觉、名仪拍下了当地建筑景观和各种情况的照片。王教授一直充当李家和小港开发区当局之间的联络人员。

  具体建什么,我有意不先自确定,希望设计者无拘束地去创造,而且到底能筹到多少钱,我还心中无数。但募集捐赠之前,则无论如何必须把设计定下来。如果它能激起共鸣,使许多人感兴趣,捐赠就会多些,那必须是我们大家都从内心感到骄傲的某种结构。当然,不能为此而不惜工本。我请设计者据此构思。这颠倒过来的程序不同寻常,许多人可能迷惑不解。但我了解名觉和名仪,他们是富于创造、富于经验又十分负责的专业人士。

   令人来劲的第一个设计构思是名觉提出的一座石塔,带有音质嘹亮优美的钟,塔顶还有一个观景台。这是一个浪漫的构思。名仪也很喜欢浪漫,但他想试试用建筑上的现代几何造型来表达。这两位艺术家彼此十分相敬,但他们不知道怎么才能作出一个共同的设计。我也颇感迷茫。对他们各自的作品,在我印象中最好用比喻来说:名觉的作品唤起人们心底的激情,象一颗美丽的祖母绿;名仪的风格简化的设计通过几何造型寻求纯净,象一粒粒无暇的金刚钻。

  在他们继续构思之前,我得空回到加利福尼亚家中去一趟。我粗粗估计一下石塔的建造费用,并在一次旧金山的家族小聚会上提了出来。所有的人对这笔费用感到惊讶。他们建议建造的项目一定要价钱便宜和安全。在回罗马途中,我又在纽约停留,把情况通报了名觉和名仪。他们完全同意族人的建议。很快,我们决定做一座小亭子,但要设计得趣味盎然而富有含义。这两位天才设计师对这一任务看来甚为兴奋,我才精神轻松地回到了罗马。

  名觉和名仪提出的新设计真叫人喜欢。这座由两个小亭合并而成的亭子表示宁波李氏家族的祖先是兄弟二人。他们和睦亲密;他们的后世子孙也同他们一样,宝贵和珍重这种特殊的亲缘和关系。把亭子设计成一个象征,而不单是一个建筑。它的某些构造,如台基高起、入口迥廊等一如中国风格,但其装饰和不锈钢用料则是西式的。 如此配搭是有意体现中西交融。这是个匠心独具的设计,优雅、细腻、单纯而充满诗意。这两位艺术家的合作,我看极为成功。亭子装饰是他们找了旧金山一位侄辈李维雄来帮助设计的。维雄其时45岁上下,在旧金山一家获奖的B.A.R.建筑公司任副总裁,是三人中最年轻者。他完成许多建筑设计中包括各型住宅、高级酒店、娱乐场所和旅游中心等。尽管日程忙碌,他仍愿无偿地贡献自己的才智。

  亭子设计有了,该成立筹款委员会了。这是最重要的一步,但多数人不愿承担。我们缺乏或根本没有做这事的经验。中国人传统上就羞于向人启口要钱,那怕并非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也是一样。于是,我又飞回旧金山,又组织了一次家族聚会。我小姑李佩芸是旧金山中华航空公司的销售经理,一向精力充沛,满腔热情,善于组织和计划。她自告奋勇帮助组织筹款活动。她当场提出马上开始收集族人的通讯地址,编一本家族通讯录。其后,餐会上又有几位族人自愿参加这一工作。

  很运气,几个月前,上海的祖龄婶和她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的女儿宜华续编了一本李氏家谱。我祖父共有七兄弟,他最小。祖龄婶和宜华是老三的后人,是三房这一支。我则属七房也即小房这—支。当时八十多岁的祖龄婶收集和手录所有的材料交给宜华——一名图书管理员编成英汉对照,打印成册。这对佩芸姑姑很有帮助。她另外加进许多地址,成了一本更详尽的家族通讯录。

  1993年新年伊始,佩芸姑姑和我有整整一个月几乎天天电传往来于美国加州福斯特市和意大利罗马之间。堂兄名仪住在加州,有时也与我们通讯,提出建议。从台湾临时到旧金山的祖冰叔也同佩芸姑及名仪就这个项目见面几次。终于1993年2月正式成立了筹款委员会。

    名称:  小港乾坤亭募款委员会
    名誉主席:祖泰(上海,代表乾房)
         祖冰(台湾,代表坤房)
    执行委员:佩芸、名通、名仪、名弘、名爵、名信
    秘书:  巫猗丽、高望之
    司库:  祖谦婶、名虎

  又在几个主要城市建立了下属委员会。工作成员有:

    北京: 祖宁、名鹰
    上海: 李玫、名猷、名远、祖楷、民汉
    香港: 名陆
    台湾: 祖冰、夏功权
    洛杉矶:名强
    纽约: 月娟

  乾坤亭的设计上交小港开发区审批。从平面布局图中看,这座不锈钢亭子座落在一个树行围绕中间有鱼池的园子里,因为开发区一时不能确定准确的地块位置,在公园正在修建区内我们选了三个有可能成为亭址的地点,请开发区定,但希望不要影响平面布局。小港开发区副主任舒宗达随后答复说,同意亭子的设计,但亭子已不可能在公园的滩区内了。他问我们能否在尚未开发的公园那一端里建亭,那里更近海,也可能更近李家的祖居地。他还要我们快点行动,赶在行政机关变动之前定下来。张永样先生曾另外写信给我们,建议考虑修一个更大的综合性项目,如展览大厅、图书馆等等,并附带有住宿处。

  实际上,我欢迎建议的新选的亭址,因为我们可借此修改平面布局。我个人觉得可以利用临水之利,水带来生气和活力,亭子也更加显露,公园游人会更喜爱。亭子一半伸出水面,具有连接内陆和海外族人的象征意义。在纽约同名觉、名仪一会商,他们都同意我的这个基本想法,又向几位亲人咨询之后,我们决心在按照张永祥先生意思扩大项目之前,先建好这个亭子。我们向小港开发区提交了新的平面布局图,要求在亭子周围有足够的空地以保证眼前环境好,又可供未来的扩展。张先生通过宁波的表弟王礼立教授给了我们口头的批准。名弘是加州xx市已退休的神经外科医生。他一年几次到上海看望父母-祖泰叔婶,顺便充当我们的代表和信使,他在台湾、香港停留,邀集亲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表亲夏功权(卡特总统任内他曾任台湾驻北美协调处处长)此时刚从台湾一个大型都市开发项目主任的职位上退休下来。他告诉名弘,他关心亭子使用的不锈钢材料,因为小港是个滨海镇。他知道台湾的许多沿海不锈钢空气里盐分高而有了麻烦。名仪、维雄和我都是建筑师,于是进一步研究了这个问题。我们都知道不锈钢有五十多种不同的配方。如果品种选得合适,不锈钢材可以在盐性空气里维持一个很长很长的时间。但是,在中国能弄到的那个品种不合要求,只有从外国进口材料甚至是加工好的材料才行。然而这就比预计的费用要贵上几番了,而筹款不是那么容易。这一来,我明白:亭子不得不重新设计。我把这惊人的结论告诉三位设计人的时候,真担心他们会来个鞠躬敬辞。幸好情况相反。他们都信守前诺,没有弃我于不顾。

  我们考虑过用石头、木材和水泥来代替。石料在附上灵活性稍差。名觉坚持用木料而不用水泥。这时,他有几个舞台设计要做,其中一个是为百老汇设计,另一个“喜福会”的是为海外设计的。他说他不可能象先前那样在亭子上花许多时间了。我说服他留了下来,专司品评设计,以便两位约翰(名仪和维雄的英文名字都叫约翰)可以定期向他请教。现在这个亭子基本设计是名仪提出的,维雄做了细部的结构。这是一个简洁而喜人的建筑,一个袖珍型的艺术创作珍品,既易于建造,也不昂贵。真的,当我把图纸给名觉看后,他认为这个设计比他们原先那个不锈钢的更好。代替隆起的亭基是沉向江面的亭底。这引人入胜的一着,让人置身亭中而茫然惊讶这水土之亲和表里之情,既使片刻,也会成为绝无仅有,终生难忘的美好经历。

  亭子命名“乾坤亭”,以纪念宁不李氏始祖两兄弟。幼兰姑的丈夫,前中国国防部长张爱萍的书法很有名,他愿意题写亭匾。我还请了在纽约作雕刻设计的他的女儿张小艾和女婿设计了一块铜板铭刻了以下的中英文说明:

1995年世界各地李氏宗亲共献此亭予故乡

宁波市镇海县小港镇

建筑设计 李名觉 李名仪 李维雄

题署:张爱萍(姻属)

亭名乾(天)坤(地),以志乾坤两支归一并后世和睦

The Li(Lee)Family from all corners of the world
    collectively made this gift in 1995
   to Xiaogang,Zhenhai,Ningbo,
   their ancestral homeland.

  Pavilion Design:Lee Ming Cho, Lee Ming Yee, Lee Vee Yung
  Calligraphy: Zhang AiPing(In-Law)
 The pavilion is named Qian(Heaven)Kun(Earth)Ting(Pavilion)
 to symbolize the union of the Qian and Kun Branches of the Family
 Qian Kun also convey an idea of Peace and Harmony.

  筹款确实不易,但这是一次可贵的学习。我们面对了各式各样的反应:有的认为建图书馆或设奖学金更有价值;有的忙得无暇回话;有的过手就忘,如此等等。但也有许多人却被项目动了心。有些同我们来往更亲密了;有的送来他们的照片和长信介绍平生;有的对未能更多捐助表示歉意;有的超其所能的捐款;有的捐一次不够再捐一次;有的保证并兑现了用钱以外的办法给予帮助。甚至有的虽视共产党为对手却仍崇尚同族一家,中国是根。我最感宽慰的是我的两个儿子维明、维仁都大力支持这项工作,还有我的三个侄儿:弟弟名仪的儿子维敏和维一及妹妹幼君的儿子邝正文也同样表示支持。

  筹款的结果表明国内的李氏族人更愿解囊参加。李家的姑娘和他们的女儿对建亭更具诚心。我也懂得了作为一个志愿筹款人,自己必须坚定建亭的意义和价值,必须不羞于面对大家,热心地加以说明,而最重要的是绝不能指望别人都跟自己一样地重视,决不能强加于人,决不能因不同反应而感情冲动,更不能中途屈服而退出。有赖诸多人员的努力,筹款一事十分成功。我们如数慕集到了建亭所需的款数。然而事到临头,亭子必须从木结构改用钢筋混凝土。要弄到能满足我们所有特定的要求-抗潮湿气候、抗紫外线、抗虫蚀、抗胀缩、抗爆裂翘曲等等的木料构件太困难了。我知道如此决策将损色设计,但在此关键时刻,我不得不接受这可能是最佳的解决办法。项目不能延后了,再拖可能整个地告吹。

  小港开发区给了我们最后的工程造价估算。1994年4月,我又一次到小港。王礼立教授、我妻子在杭州的弟弟,袁乐、张永祥先生、拟任开发区这一项目负责人徐一德局长和我共五人,一道选定了亭子的位置,在敲定了合同最后金额和工程进度后,我同徐局长钩了钩小手指头。

  今年3月初,我收到了王礼立和袁乐寄来的工程进展照片。天哪,亭子都将完工了,模样极棒。我不由满心感激,感激每一位参与其事的人,尤其感激1991年9月那个下午在宁波大学来看我的张永祥先生。

(网页制作: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