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镇海李太夫人八徽图(八首)甲子
李太夫人(1843-1918),张氏,浙江鄞县(今属宁波市)人。年十八适镇海李嘉,李氏为当地富族,夫人主持家政有条不紊,平日乐善好施,为乡人称道。及卒,其子李云书等择取夫人一生中八件美善之行,成 《八徽图》,遍征名人题咏。朱祖谋《疆邨集外词》有《沁园春·八徽图题词》。作于1924年。
一
鸡鸣趋寝门,左箴右线纩。[1]
我诵寐叟诗,妇智敬无旷。[2]
侍栉箴纫
【注释】
[1]"鸡鸣"二句:夫人在鸡鸣时分便走近内室的门向舅姑问安,左手持针,右手拿着绵和线。寝门:内室之门。古代礼法,鸡鸣时至寝门外向父母问安。《礼记·文王世子》:"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箴:即
"针"。线纩:线和棉絮。《礼记·内则》"妇事舅姑,如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栉、縰、笄、总、衣绅。左佩纷蜕、刀、砺、小觿、金燧,右佩箴、管、线、纩,施縏袠、大觿、木燧、衿缨、綦屨,以适父母舅姑之所。"
[2]"我诵"二句:我吟诵着沈寐叟的诗篇:要敬重妇女的智慧,不可有丝毫怠慢。寐叟:指沈曾植。敬无旷:《荀子·议兵篇》:"敬谋无圹。"
杨倞注:"无圹,言不敢须臾不敬也。'圹'同'旷'。""妇智"句,当为沈氏诗语,然不见于《海日楼集》中。待考。
二
灭烛见奇谋,坠楼奋壮节。[1]
中有古兵机:实虚虚者实。[2]
急智靖变
【注释】
[1]"灭烛"二句:坏人到来时,她立即吹熄烛火,可见其急智;勇敢地从高楼跃下,表现了壮烈的志节。据《镇海县新志备稿》卷下《张氏传》载,夫人"先是从姑避地上海,一夕邻居灾,人汹汹,欧卒酗酒过其门,见门启,挟刃闯门人。氏走避旁室,阖户,刃已及户,不得阖,急灭烛,自牗跃下,昏暗中,醉卒错愕引去"。
[2]"中有"二句:其中包含有古代的兵法,那就是"实者虚之,虚者实之"。兵机:用兵的机谋,兵法。《孙子兵法》中有《虚实篇》,李筌注:"善用兵者,以虚为实;善破敌者,以实为虚。"
篇中深刻地论述用兵的虚实之道。如谓:"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兵之形,避实而击虚。"静安认为李夫人灭烛坠楼之举,与古兵机中虚实之道相合。
三
徙像全宗祏,舆姑出险巇。[1]
下堂须保傅,笑杀宋共姬。[2]
遇火整暇[3]
【注释】
[1]"徙像"二句:遇火灾时,夫人先转移祖先的画像,使神主得以保全。又扶持着家姑离开凶险的地方。宗祏:宗庙中藏神主的石室。《左传·庄公十四年》:"命我先人,典司宗祏。"孔颖达疏:"宗祏者,虑有非常火灾,于庙之北壁内为石室以藏木主。"诗中以指祖先的神主。《张氏传》载:"及里居,傭妇不戒于火。氏从容命儿辈奉先代画像、栗主,翼姑出。己则齐集家中老少男女,无一遗者,始率之而出。"
[2]"下堂"二句:那位连下堂都一定要保姆看护的宋共姬,真叫人笑死了。宋共姬:春秋时宋共公夫人。《殼梁传·襄公三十年》"怕姬(即宋共姬)之舍失火,左右曰:'夫人少辟火乎?'伯姬曰:'妇人之义,傅母不在,宵不下堂。'
左右又曰:'夫人少辟火乎?'伯姬日:'妇人之义,保母不在,宵不下堂。'遂逮乎火而死。'古代贵族妇女,有保母和傅母,保母负责保养,傅母负责傅训。宋共姬因保傅不在而甘被烧死之事,载于《公羊》、《殼梁》、《淮南子》、《列女传》等书,古人对之评价不一,静安诗中亦不以共姬之行为贤。
[3]整暇:即"好整以暇"。形容在纷乱的场合中从容不迫。见《左传·成公十六年》。
四
门前揭竿徒,半饱君家粟。[1]
报怨竟以德,为善日不足。[2]
振廪捍侮
【注释】
[1]"门前"二句:在门前揭竿而起的群众,多半曾吃过您家赈济的粮食。揭竿:举竿为旗,指造反。汉贾谊《过秦论》:"[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章炳鳞《张太夫人神洁》:"光绪二十四年,浙江大旱,镇海民欲略富人宛积者",太夫人振廪救灾,"然劫略者犹不止"。《张氏传》载:"光绪癸巳,邑大饥,佐其夫购米万斛赈之。其后戊戌、壬寅、戊申岁祲,或出家粟,或命子云书购外来米赈之,全活无算。
[2]"报怨"二句:夫人竟以德报怨,她做善事,好像整天做都做不够。"报怨"句,语本《老子》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沦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为善"句,语本《书·泰誓》:"我闻吉人为善,惟日不足。"孔传:"言吉人竭日以为善。"
五
善交存久敬,大孝在永慕。[1]
二年药炉间,夫子知吾素。[2]
病榻服劳
【注释】
[1]"善交"二句;善交友的人要长久地尊重对方,大孝的人在于对父母终生的思慕。"善交"句,语本《论语·公冶长》:"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永慕:长久地思念,终身思慕。慕,专指孝思。李德林《立寺建碑诏》:"空切欲报之心,徒有终生之慕。"
[2]"二年"二句:两年来奔忙在病榻药炉之间,夫子最能知我的素志。夫子:指张氏的丈夫李嘉。素:平素的志向。
两句写夫人在舅姑病榻前服侍。
六
一朝卖作奴,终身为非民。[1]
伟哉李太君,独拯五百人。[2]
手援众溺
【注释】
[1]"一朝"二句;只要一朝被卖作奴隶,那就终身成为卑贱的人。非民:非人。不被当做人看待的贱民。
[2]"伟哉"二句:伟大啊李太君,独自拯救了五百人。太君:封建时代官员母亲的封号。唐制,四品官之妻为郡君,五品为县君,其母邑号,皆加太君。《小港李氏支谱》载,李嘉曾为江苏试用同知,张氏浩封夫人。邑人称张氏为李太夫人、李太君。《张氏传》载,"奸人诱掠良家子四百馀人,货海外为奴,道出镇海。氏闻之,遣子徵五商于海关税务司,可赎矣,宁绍台道缓之,船驶去。氏更命云书、徵五走上海,集乡人电告外国红十字会,遣人賫金之南洋,赎归四百徐人。"李太君张氏出重资赎回被贩运到南洋的苦力一事,在当时广为传颂,今已载人新编《镇海县志》。
七
麻姑向东海,手种万树桑。[1]
冠带遍一郡,童童浃浦旁。[2]
创学惠乡
【注释】
[1]"麻姑" 二句:夫人像仙女麻姑那样,在东海边亲手种下了万裸桑树。两句用"沧海桑田" 之典,屡见前注。诗中以喻李夫人办学培育人材之事。《张氏传》载,张氏"用金十馀万,建学校四","氏教其子孙以游学海外。顾谓兵家、法家言皆不足学,宜学农工商矿理化医诸科,可利国济人。"
[2]"冠带"二句:衣冠之士遍布一郡,在浃浦旁人才更是繁茂。童童:茂盛貌。《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有桑树高五尺馀,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浃浦:地名。在今浙江镇海县东南甫江畔。章炳鳞《张太夫人神浩》:"清光绪二十八年,太夫人……一意为乡里倡学,先度镇海浃浦建两等小学,次设益智中学于府治。"《张氏传》载,张氏有子八人,孙四十四人,"秉遗训,多有学成回国者。"
八
上有紫竹林,下有蛟鼍窟。[1]
波涛万艨艟,稽首定光佛。[2]
燃灯照海
【注释】
[1]"上有"二句:落伽山上有观世音的紫竹林,山下却是蛟鼍的窟穴。紫竹林:地名。在浙江定海县普陀山中。相传为观世音菩萨现身说法之地。普陀山与其东南的落枷山合称为普陀落伽山,为中国佛教四大胜地之一。蛟鼍窟:蛟鼍为鳄类的凶猛水中动物,因以蛟鼍窟喻波涛险恶之处。紫竹林观音院前有潮音洞.潮声澎湃,如蛟鼍怒吼。
[2]以"波涛"二句:在汹涌的波涛中往来着千万艘大船,人们都向那定光佛稽首行礼。艨艟:古代战船。泛指大船巨舰。稽首:叩首。古时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为九拜中之最恭敬者。定光佛:佛名。梵语提洹羯佛,意译为定光佛、锭光佛,又称燃灯佛。《张氏传》载,张氏"建灯塔于落伽山上,以利舟行"。诗中以定光佛喻张氏,谓其燃灯照海,造福往来舟旅。
按:本组诗注释中有关李太夫人张氏的资料,均由张氏后人王礼立教授及镇海县志办严水孚先生提供。
插图说明
翁绶琪 1924年作侍栉箴纫图立轴设色纸本 |
|
作者: |
翁绶琪 |
尺寸: |
86×46厘米 |
备注: |
诗堂:李母张太夫人八徽图诗。庐江陈诗拜题。侍栉箴纫。为妇俨若,女中庸民。鲜能晨省,侍巾栉内。则礼有徵,两姑咸怡,怡一媍惟,恂恂缝纫。添弱线爱,日乐长春。 |